田螺坑土樓群由一座方形土樓“步云樓”,三座圓形土樓“和昌樓”、“瑞云樓”及“振昌樓”,一座橢圓形土樓“文昌樓”組成。此外村內還建有一些土木結構的平房和樓房。
土樓群中年代最早的步云樓建于清嘉慶年間(1796年),距今約200多年。最晚的文昌樓建于1966年。這個土樓群是在一個較長的階段內逐漸形成的,清嘉慶年間是此地土樓修建的開始及高潮,有三座土樓在這一階段建成,此后再無這樣大規模的建設活動。早期連續修建三座土樓,無疑需要大量的人力、物力和財力,恐怕不是一個新興居民點所能承受的,需要當地居民相當的積累為基礎。
田螺坑村選址
田螺坑村選址在山腰地帶有其特定的地理、歷史原因。首先,此地山巒連綿,山間地帶狹窄,并不適宜建筑大型居民點。而且下坂村早在田螺坑村興建之前已占據了空間有限的山間地帶(南靖縣內現存最古老的土樓——建于元朝中期的裕昌樓就保存在該村,因此下坂村最遲在元代中期就已有相當的規模)。下坂村的土樓規模一般較小,當是受地形所限。
交通
該景區距漳州市區98公里,距縣城60公里,可從漳州西客站乘車前往, 南靖,然后再轉車到書洋鄉,再坐摩托車到田螺坑。
福建永定的客家土樓是客家人在建筑領域里的一朵民族藝術奇葩,如今已廣為傳頌,光彩四溢。漳州的土樓雖然被世人發現的時間要晚于永定土樓,但其鮮明的特色和個性與之相比卻毫不遜色。田螺坑的土樓建筑群是客家土樓中最為美麗的,是客家土樓閃亮的焦點!
山野間矗立的土樓
當人類開始走出洞穴的生活之后,住宅就成為其解決的首要任務,也是最能發揮想象力的地方,是人類智慧的一大突破與飛躍。這些構建房屋所用的材料是五花八門,主要是有泥巴、有石頭、也有木頭等,這些材料大多是就地取材,從簡易堆砌、搭建逐步發展到復雜的精心設計,結構要精美,質地要更為牢固,隨著時間的推移,人類文明的進步,建筑也越來越異彩紛呈。
走在閩西、閩南等地的山野中,看著一座座“天外來客”似的土樓,不禁使人驚嘆,雄壯而有民族特色的構建。特別到了明清時代,一些有錢人熱衷于雕花門樓和園林藝術。這里的富足人家也不甘示弱,將走進的住宅修得像一座座戰地堡壘,像傳說中的城堡。整個閩西、閩南山區不僅云霧繚繞,而且又展現著隨處可見的土樓,客家人的智慧的經典之作。
福建土樓
福建土樓以龍巖的永定圓樓最早出名。再接著就是漳州客家了,漳州土樓也極為精彩!無論追溯土樓歷史的久遠,還是建筑形態的奇異多樣,漳州土樓都給人更為豐富的遐想。
據考證,漳州土樓起源于唐朝陳元光開漳時的兵營、城堡和山寨。當地人文的興盛與中原旺族的一次次南遷緊密相關,當時只有富裕的人家才需要花大力氣來保衛財富和生命的安全。
在數以千計的漳州土樓中,南靖縣書洋鄉田螺坑的土樓建筑群是最美麗的,它由一方、四圓五座土樓組合而成,如山野中盛開的花兒,有人戲稱之“四菜一湯”,令人不能不感嘆民間語言的生動!
建筑風格各異盡顯神奇
田螺坑這一地名的來歷頗為蹊蹺,眾說紛紜。據說,它得名于村莊背靠的湖崠山狀似田螺;另悉,田螺姑娘的神話故事說的就是黃家祖宗,那個叫黃百三郎的幸運兒,因為田螺姑娘的神助,才得以從一個養鴨少年成為一方富紳。
田螺姑娘未必是真,但黃百三郎確有其人。田螺坑黃氏族譜證實,清朝嘉慶年間黃百三郎從永定移居此地,并在這里開始了他的傳奇人生。土樓群中的黃氏祠堂中央有祖先牌位,黃百三郎名列第一,而他的墓穴就在距田螺坑二公里外的“五更寮”,每年清明都接受著田螺坑人的祭祀。
這個養鴨少年當年充分利用山澗泥地盡是田螺,以及谷深林密的地域優勢,不斷擴大再生產,為自己賺取了第一桶金。像大多數中國人一樣,黃百三郎有錢之后最喜歡做的事就是蓋房。最先蓋起來的是方樓,也就是“那碗湯”,雅名“步云樓”。沿著高低地勢將中廳修建成階梯狀,讓人進入大門后就能體會“步步高升”的快感,這樣既突出了祖廳的重要地位,又寄托了“平步青云”的美好愿望。這樣智慧的男人田螺姑娘不喜歡才怪呢。
繼“步云樓”建成之后,黃百三郎的后代又環繞著它先后建起了“和昌”、“振昌”、“瑞昌”和“瑞云”四座圓樓,F代建筑專家來考察后,都嘆服古人的建筑智慧。這四座圓樓的建造者以順地勢增減一層屋柱高度的方法,成功地在第二層取得了平面,大大方便了居住。
在閩西南一帶,建土樓的傳統由來已久。比起磚石和木質結構,建造土樓的工序顯然要煩瑣得多。在大量生土中,要摻上石灰、細砂、糯米飯、紅糖、竹片、木條等,并反復揉和、舂壓、夯筑,建筑場面十分熱烈,整個過程看起來不大像在蓋房,倒像是在過節。
在聚族而居的土樓里,一層為廚房,二層為倉庫,三至五層為起居室,院落里有水井,有寬闊的活動空間,其溫馨和諧的場景想想都覺得美?图胰讼矚g土樓,還因為它有防盜、防震、防獸、防火、防潮、冬暖夏涼等優異性能,外表土就土吧,在門面與實用無法兼顧時,當然實用更重要些。
土樓的防御性
客家土樓的厚墻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,是中國傳統住宅內向性的極端表現。以常見的4層土樓為例,底層和二層均不開窗,三層開一條窄縫,四層大窗,有時四層加設挑臺。土墻的薄弱點是入口,加強措施是在硬木厚門上包貼鐵皮,門后用橫杠抵固,門上置防火水柜。這些全部出于防御要求
閩、粵、贛3省交界地區最先是一片莽荒,遲至20年代初,仍存留有多處原始森林,蟲蛇出沒,野獸甚多。在歷史上很長時間內,這里不但是“天高皇帝遠”,朝廷鞭長莫及,就連福州、廣州、南昌這3省都城,也因地處極端,隘堅路險而奈何不得?图胰顺顺3T庥雒耧L強悍的土著襲擊外,先后遷移姓氏不同的家族之間也不斷發生殊死的械斗。
惡劣的生存環境迫使客家人極其重視防御,他們將住宅建造成一座易守難攻的設防城堡,聚族而居。土樓內水井、糧倉、畜圈等生活初級火器時代,土樓使客家人獲得了足夠的安全保障。在客家人中間,流傳著很多在敵人久攻不下,“大樓安然無恙”的故事。
客家土樓的墻體厚達1.5米,從而熱天可以防止酷暑進入,冷天可以隔絕冽風侵襲,樓內形成一個冬暖夏諒的小氣候。十分奇妙的是,厚實土墻具有其他任何墻體無法相匹的含蓄作用。在閩、粵、贛三省交界地區,年降雨量多達1800毫米,并且在驟晴驟雨,室外干濕度變化太大。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,厚土保持著適宜人體的濕度,環境太干時,它能夠自然釋放水份;環境太濕時,吸收水份,這種調節作用顯然十分益于居民健康。
田螺坑土樓(四菜一湯)周邊景點
更多>>